一、编写说明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调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方案”的意见》文件精神,自2001年秋季人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在高一年级教学结束后将实施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毕业会考,为此特编印了这份《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信息技术考试纲要》。本纲要对我省2004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试范围、考试目标、考试方法和试题结构等作了具体说明,它是我省应届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复习迎考的依据,是会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
1.考试范围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根据该指导纲要组织编写的《高中信息技术(试验修订本)》。
2.考试目标
鉴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试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大类,两类考试目标都包含考试内容(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对应)和考试水平(与学生应达到的水平相对应)两个方面。考试水平分为四个层次:A.了解、B.理解、C.掌握、D,运用,各层次的涵义简要说明如下:
A.了解:指正确地回忆、再认或再现学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即在记忆水平上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能从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识别出学过的知识(再认),或能按题目的要求复述学过的知识(回忆)。考核时,所提供的问题情境都是在教学中出现过的,试题或答案都是和教学中的相同或相似。
B.理解:指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正确地领会所学知识的意义以及与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即要求学生不仅仅从表面上,而且要从实质上领会所学知识的涵义。考核时,可以要求学生在保留材料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改变材料的表述形式,包括能用不同于教材中的表达形式准确地说明或解释一些有关信息技术的现象或事实。
C.掌握: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所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或方法解决新情境下出现的简单信息问题。考核时,以要求学生解决新问题为特征。
D.运用:指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新情境中较为复杂的信息问题。
二、考试形式、时间和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时间
考试形式:无纸化考试,即完全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使用专用考试软件上机考试。
考试时间:45分钟。
2.试卷结构。
(1)按考试内容分:
鉴于信息技术考试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因此,这两部分的考试内容分别为:知识目标的考试内容不超过40%,技能目标的考试内容不少于60%。
(2)按考试题型分:
题 型 单选题 判断题 操作题
百分比(%) 24 16 60
3.考生须知
(1)考生在正确输人ID号,选择考试类型后,在屏幕出现的提示对话框中,要确认ID号与姓名是否一致。
(2)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在以本人ID号为名的文件夹下进行答题。
(3)考生完成Word、FrontPage等操作题后,在答题结束,关闭操作界面之前,必须选择“文件”→“保存”菜单命令(或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图标按钮)进行保存,否则会导致不计分。
(4)在进行不同模块操作题的答题过程中,要在完成保存操作和关闭界面后,方可打开其他模块操作题,否则可能因为占用资源过多而造成死机。
(5)考生不要进行与考试无关的操作,在考试过程中,如果系统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监考老师报告。
安徽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信息技术》考试纲要
来源:https://www.xxzt.cn
编辑:迅学智通
阅读量:5656999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信息技术考试的纲要,旨在为自200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提供复习指导和考试标准。该纲要依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及省教育厅的编写指导,明确了考试范围、目标、形式及试卷结构,成为应届普通高中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 首先,纲要指出考试的范围是根据国家和省级的课程指导纲要制定的。考试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涵盖了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其对应的理解水平。考试水平被细分为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其次,考试形式为无纸化考试,使用专用考试软件在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学业水平考试, 信息技术考试系统, 上机操作, 无纸化考试, 多媒体网络教室, 考试纲要, 考试范围,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了解, 理解, 掌握, 运用, 单选题, 判断题, 操作题, 试卷结构, 考生须知, 计算机操作, Word, FrontPage, 操作保存, 系统异常, 监考老师, 模拟考试, 考试资讯, 信息技术基础, 算法与程序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 考试方法, 考试时间, 试题难易, 考场纪律, 试卷保存, 考试规则
上一篇:
普通高中会考的考试说明
下一篇: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信息技术考试实施细则